中國制造2025≠工業4.0
自2014年10月我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,并發表《中德合作行動綱要)以來,“工業4.0”的概念在我國迅速走紅, 一時間,“工業4.0”“智能制造”的戰略地位迅速提升。可以說,《中國制造2025》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受到了德國“工業4.0”的影響,核心思路與“工業4.0”也有很多相似之處。比如《中國制造2025》強調的一個主攻方向是“智能制造”,這也是“工業4.0”的核心思想;此外,《中國制造2025)中提及的作為智能制造基礎的信息物理系統(CPS),也是德國“工業4.0”所強調的核心概念。
與“工業4.0”不謀而合的是,對于國內工業的轉型升級,工業和信息化部早在三四年前就開始籌備一項未來10年期的制造業發展規劃:《中國制造2025)。如今,這項規劃將借鑒德國“工業4.0”,學習德國的智能制造,為我國發展為現代化工業強國描繪出清晰的路線圖。
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.0
“工業4.0”是一個發展的概念,《中國制造2025》也弱化了以往規劃中為期5年的時間限制,規劃年限擴展到2025年,更注重中長期規劃,主要圍繞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,力爭使我國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。
以前,我國制造業技術含量不高,一直處于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。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積極推動下,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(“兩化深度融合”)為制造業的網絡化、智能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毫無疑間,新一輪工業革命將更快速地帶動兩化深度融合:信息技術向制造業的全面嵌入,將顛覆傳統的生產流程、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;生產制造過程與業務管理系統的深度集成,將實現對生產要素高度靈活的配置,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生產。這一切都將有力地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。
從目標上來看,德國期望借助“工業4.0”繼續領跑全球制造業,保持德國制造業的全球竟爭力,抗衡美國互聯網巨頭對制造業的吞并。而在2015年3月的“兩會”期間,工業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長首次公開披露了《中國制造2025)的制訂情況,表示中國大約需要用3個10年左右的時間,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,并提出了“三步走”的戰略。《中國制造2025)也就是“三步走”戰略的第一步:第一個十年期行動綱領,它是一個路線圖,有具體的時間表一通過實施《中國制造2025》規劃,用10年的努力,讓中國制造業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。
從時間維度來看,德國“工業4.0”戰略工作組也認為德國實現“工業4.0”需要10年時間,與《中國制造2025》大體在同一個時間段。
文章節選自《中國制造2025解讀》
TransInfo斯凱普斯是SAP制造業解決方案核心合作伙伴,SAP金牌實施商,專注上海/無錫/蘇州/廣州/深圳/東莞/成都等地SAP ERP軟件SAP制造業ERP軟件、 電子制造ERP、醫藥行業ERP、精細化工ERP、機械制造行業ERP實施服務。